王涛博士科普:“高风险名单”鱼类需注意!
“多吃鱼,更聪明!” 这句话从小听到大,可你知道吗?有些鱼不仅不补脑,还可能伤身致癌!
最近,多项研究将4种常见鱼类列入“高风险名单”,长期食用可能增加肝癌、胃癌、寄生虫感染等风险。更可怕的是,这些鱼你可能每周都在吃!
今天,王涛博士带咱们就来揭开这些“餐桌隐患”的真面目!
01
这4种鱼
已被专家拉黑!
腌制过程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,进入胃部后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,大幅增加胃癌、食管癌风险。
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以及中老年人不宜多吃。建议选择新鲜鱼+低盐烹饪,如清蒸鲈鱼、水煮鳕鱼。
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让鱼的外观更鲜亮、保存时间更久,会将鱼浸泡在甲醛溶液中。
这种甲醛鱼外表看起来新鲜有光泽,但实际上已经被严重污染。食用甲醛鱼后,甲醛会在人体内蓄积,损害人体的各个器官,尤其是肝脏和肾脏。
识别技巧
✓ 鱼鳃塌陷、银脂易脱落;
✓ 鱼肉异常发白、有刺鼻化学味;
✓ 煮后肉质松散、无鲜味。
淡水鱼生活的水域环境相对复杂,很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,如肝吸虫等。当人们食用了含有寄生虫的生鱼片后,寄生虫就会在人体内生长繁殖,对人体的肝脏、胆管等器官造成损害,引发腹痛、腹泻、黄疸等症状,严重的还会导致肝硬化、肝癌等疾病。
在高温下,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,产生反式脂肪酸和自由基等有害物质。这些物质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,导致动脉粥样硬化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而且,高温烤炸过程中还容易产生多环芳烃等致癌物。所以,建议大家尽量选择清蒸、水煮等健康的烹饪方式来制作鱼。
02
经常吃海鲜
容易得痛风?
"吃顿海鲜就痛风?"很多尿酸高的人对海鲜避如蛇蝎,甚至有人把痛风称为"海鲜病"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其实大约在十多年前,我就纠正过这种认识,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。以青岛为例,那里既有海鲜又有啤酒,若此理论成立,青岛人多数应患痛风,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
1
痛风是怎么发生的?
实际上,痛风的本质是尿酸代谢异常,而肝脏功能受损是导致尿酸代谢障碍的重要原因。所以在生活中就要注意,只要把肝伤了,就可能导致尿酸升高,将来就有可能痛风发作。
▶生活中伤肝的因素:
☞吃得多:大家记住,如果吃的太多,肝脏就不容易处理,大量的营养,包括食物中的杂质、有害物质都会吸收到肝脏,由肝脏处理。如果每次都吃的特别多,吃的太晚,非常容易伤肝,一旦把肝伤到一定程度,就会出现高尿酸。
☞大鱼大肉,偏荤饮食:吃的过于偏荤,一方面蛋白类的食物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嘌呤;另一反面它特备不容易消化,在肝脏处理的时间也长。因此,会增加肝脏负担,导致肝脏损伤。
☞喝酒:我们都知道喝酒会伤肝,生活中,也会看到有很多得痛风或者是尿酸高的人,都有一个长期的饮酒史。
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伤肝,还有一些老年人,快80岁了得痛风,这种大多是因为身体的老化导致肝脏功能衰退所引起。
2
如何避免痛风发作?
通过上述,我们知道正是因为肝出了问题,才会导致身体对于嘌呤的代谢处理不了,从而导致尿酸升高,痛风发作。
★去除伤肝因素:保持良好的睡眠、情绪,维持适当的运动,合理饮食,避免暴饮暴食。
★通过营养护肝: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,它需要多种营养素协同作用才能保持正常功能。这些关键营养素包括优质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(如锌和硒)等。合理的营养摄入不仅能维持肝脏的基本运作,还能促进肝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,从而优化整体代谢水平。
当肝脏的代谢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时,尿酸的代谢路径也会更加顺畅,体内多余的尿酸能够被有效排出,避免因尿酸堆积而导致痛风的发生。
但营养的补充一定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营养调理,因为每个人肝脏损伤程度不同,排泄能力以及营养缺乏程度都不同。
所以总的来讲,不是吃海鲜喝啤酒就一定得痛风,它有一个量。并且即使不碰海鲜和酒,也可能会得痛风或尿酸高,这个大家要注意。